【动物王国全览】方蟹大家族—相手蟹科(上):小相手蟹的奥秘

发表时间: 2023-10-05 07:03

方蟹总科—相手蟹科(上):小相手蟹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虾总目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短尾下目

蟹派

胸孔亚派

方蟹总科

相手蟹科


相手蟹科(学名:Sesarmidae)是短尾下目方蟹总科以下的一个科,在之前有多个作者都把本科的物种划归方蟹科。在中国闽南地区俗称蟛蜞。当中的吸血鬼蟹属(Geosesarma)、Metopaulias、相手蟹属(Sesarma)是真正的陆生蟹,也就是说这些物种繁殖时无需返回海里。

螳臂蟹属、拟相手蟹属、假相手蟹属及仿相手蟹属这四个属似乎并不是单系群。Scandarma很大可能是其他属的次异名。

1.仳氏尔特蟹属

仳氏尔特蟹或红树林树蟹(学名:Aratus pisonii)是栖息在美洲红树林地区的一种螃蟹,分布于佛罗里达到巴西的大西洋沿岸,以及尼加拉瓜至秘鲁的太平洋沿岸,是栖息于红树林附近的杂食动物。

2.螳臂蟹属

红螯螳臂蟹(学名:Chiromantes haematocheir),旧称红螯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原属方蟹科相手蟹属,相手蟹科从方蟹科独立出来后,重新分类为相手蟹科螳臂蟹属。

(1)形态特征

头胸甲的宽度稍大于长度,呈方形,表面平滑。胃、心区有“H”形沟相隔,胃区两侧有圆凹点。肝区常具2长形凹陷,鳃前半部隆起,侧面布有微细斜行的颗粒隆线。额宽,前缘平直,额后隆脊锋锐。外眼窝角呈三角形。侧缘锋锐无齿,前三分之一向前略靠拢,后三分之二近平行。雄性螯足较雌性为大,掌节很高,背缘具颗粒,内侧面中部具颗粒,外侧面光滑,长呈血红色,可动指背面光滑,不动指基部宽厚,向末端很快变窄。雄螯足两指间的空隙较雌螯为大,两指内缘具锯齿,近末端处各具1较大的齿。第一至四步足末3节具黑色硬刚毛。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几丁质突起弯向背外方。腹部三角形,尾节近圆形。雄性腹部圆大。

(2)生境习性

常穴居于近海淡水河流的泥岸上,或在近岸的沼泽中,洞穴深;有时能爬上树干。

(3)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亚的朝鲜、日本、新加坡,中国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胶州湾等地。

3.新相手蟹属

泡粒新相手蟹(学名:Neoepisesarma versicolor)为方蟹科新相手蟹属的动物。分布于马来亚、新加坡以及中国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潮间带的泥涂中。

其种加词“versicolor”意为“颜色多样的”。

4.吸血鬼蟹属(陆相手蟹属)

吸血鬼蟹属(学名:Geosesarma),又名陆相手蟹属,是短尾下目方蟹总科相手蟹科以下的一个属。本属之前被划归方蟹科,今从相手蟹科。本属物种体形细小,其头胸甲宽度不超过10毫米(0.4英寸)。本属物种会在淡水或陆上生活,但在繁殖时无需返回海里,被认为是真正的陆生蟹。

(1)形态特征

吸血鬼蟹总体型不足3厘米,头胸甲宽度不超过10毫米。头胸甲略呈方形或方圆形。额缘宽,眼柄短,口腔方形;第3颚足完全覆盖口腔,或有较大的斜方形空隙。额缘4齿很尖锐,前侧缘也具4锐齿。雄性螯足比雌性粗大,掌节内、外面均密具绒毛。

新品种都来自吸血鬼蟹属(Geosesarma),分别名为紫色吸血鬼蟹(Geosesarma dennerle)、橙色吸血鬼蟹(Geosesarma hagen)。它们都有一双黄色凸眼,只有3厘米长,惟前者蟹身和蟹钳呈紫色,蟹盖则呈奶白色;后者的蟹身是黑色,蟹钳和蟹盖则为橙色。吸血鬼蟹为水陆两栖动物,这种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其躯体颜色的进化。因为在陆地上,视觉性的交流更为重要。

(2)生活习性

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还有更多有待命名的吸血鬼蟹亚种。这些淡水蟹无须进入海洋繁殖,倾向于待在原地,因此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可能都有各自的吸血鬼蟹亚种。

杂食性、偏喜动物,如鱼、虾、螺类、昆虫或动物尸体,也食水稻、甘蔗、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

(3)栖息环境

栖息于江湾、河口的半咸水区,甚至进入纯淡水域,离海岸有相当距离的潮湿处和红树林沼泽区、营半陆栖生活。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到东南亚一带,远至所罗门群岛及夏威夷亦可找到它们的踪影。

(5)马来吸血鬼蟹

马来吸血鬼蟹(学名:Geosesarma malayanum)是马来西亚的一种小型红色蟹类。其因与猪笼草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而被称为喜猪笼草底内动物。马来吸血鬼蟹常出现于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内。其会使用捕虫笼内淹死的猎物。但也有报道发现其偶尔也会被困在捕虫笼内。

①形态特征

吸血鬼蟹总体型不足3厘米,头胸甲宽度不超过10毫米。头胸甲略呈方形或方圆形。额缘宽,眼柄短,口腔方形;第3颚足完全覆盖口腔,或有较大的斜方形空隙。额缘4齿很尖锐,前侧缘也具4锐齿。雄性螯足比雌性粗大,掌节内、外面均密具绒毛。

②生活习性

杂食性、偏喜动物,如鱼、虾、螺类、昆虫或动物尸体,也食水稻、甘蔗、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马来吸血鬼蟹常出现于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内。其会使用捕虫笼内淹死的猎物。但也有报道发现其偶尔也会被困在捕虫笼内。

③栖息环境

栖息于马来西亚江湾、河口的半咸水区,甚至进入纯淡水域,离海岸有相当距离的潮湿处和红树林沼泽区、营半陆栖生活。

④分布范围

马来西亚沿海地区。

5.后相手蟹属

奥氏后相手蟹(学名:Metasesarma aubryi)为方蟹科后相手蟹属的动物。分布于新基尼、罗图马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赫布里底、阿默勒尔蒂岛、中国台湾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多生活于红树林的滩涂中。

6.小相手蟹属

小相手蟹属(学名:Nanosesarma),旧属方蟹科,现从新分类作方蟹总科相手蟹科。

(1)形态特征

体小,头胸甲的宽度稍大于长度,全身密具绒毛,分区可辨。额宽,弯向下方。额缘中部内凹,额后具1对隆脊。外眼窝角锐三角形,略弯向前方,侧缘在外眼窝角后具1三角形齿,此齿后方具1斜行隆线。螯足粗壮等大,长节短,内腹缘末部突出1三角形叶,腕节背面具皱襞,内末角突出呈圆叶状,掌节肿胀,背、外侧面密具绒毛,去毛后可见1列与腹缘平行的横行颗粒隆脊,其余的颗粒分散,并不排列成明显的横列。两指合拢时具狭窄的空隙。内缘各具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齿。步足长节宽扁,前缘锋锐,近末端处具1锐齿,后缘具细颗粒,近末端具1 三角形宽齿,边缘具细锯齿。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几丁质突起指向背外方。腹部三角形,第六节基部的宽度约当长度的三倍,尾节长度大于宽度,末缘钝圆。雌性腹部圆大,尾节全部嵌入第六节内,呈横卵圆形。雄性头胸甲长6至7毫米,宽7至7.8毫米;雌性长5.6至6.2毫米,宽5.6至6.8毫米。

(2)栖所生态

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半咸水地区红树林的泥滩沼泽中或栖息于低潮线岩石旁。

(3)地理分布

本属物种主要在东南亚出现,计有:印尼的加里曼丹岛、爪哇及其他岛屿、马来半岛、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中国的海南岛、广东、福建、浙江、河北等地,以至印度洋的印度、马达加斯加及非洲大陆在印度洋沿岸的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及坦桑尼亚亦有出没。当中以小相手蟹的分布最为广泛。

(4)戈氏小相手蟹

戈氏小相手蟹(学名:Nanosesarma gordoni),方蟹总科相手蟹科小相手蟹属的物种。WoRMS不承认本物种,认为只是小相手蟹的异名。

①形态特征

体小,头胸甲的宽度大于长度,全身具短毛。分区可辨。额宽大于头胸甲宽度的1/2,向下弯曲,前缘中部凹陷。额后隆脊一对突出。眼窝背缘具微细颗粒,腹缘具微细锯齿。侧绿差不多平直,包括外眼窝在内共具3齿,第一齿呈三角形,第二齿呈宽三角形,第一、二两齿之间具一“V”字形缺刻,第三齿压小,仅留痕迹,第二、三两齿及第三齿的后方各具一条斜行隆线。螯足近于等大,长节短,内腹缘基半部具锯齿,末半部光滑,末端突出一叶,呈三角形,具锯齿,外侧面具横行皱襞。腕节背面具皱褽,内末角突出,呈圆叶状,掌节肿胀,背面均具短毛及颗粒,外侧面的短毛刷去后,可见到3条颗粒线(在雌性更为显着),可动指较掌节长,背面基部具短毛,内缘基部具数小齿,近末端处具一齿,不动指内缘中部具一大齿。步足均具短毛,长节前缘锐,近末端处各具一锐齿,后缘具颗粒,近末端处具一三角形突出,其末缘具细锯齿。第四对步长节后缘末部常具数锯齿。雄性腹部第六节宽大于长约3倍,尾节长度大于宽度,末缘钝圆。头胸甲长6毫米,宽7毫米。

②生境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主要栖息于低潮线岩石旁。

③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北从日本、朝鲜半岛、中国的河北省北戴河海滨、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连香港)及台湾等地。

(5)刺指小相手蟹

刺指小相手蟹(学名:Nanosesarma pontianacensis),旧属方蟹科小相手蟹属,现从新分类作相手蟹科。为方蟹科小相手蟹属的动物。分布于加里曼丹岛、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以及中国的海南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半咸水地区红树林的泥滩沼泽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