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明:翠绿的姚江风光

发表时间: 2016-06-03 09:04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十二五”,是余姚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5年。5年来,余姚市委市政府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双清行动”“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等重点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重大发展战略决策,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确立。

5年来,余姚全域化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成绩斐然。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9个,宁波市级生态村186个、省级绿色单位24个、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69个。2012年,余姚市获得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正在回归人们的视野。

治理强基篇

“水清鱼跃”重现姚江

“治水”是余姚生态环境整治的“重头戏”。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的姚江,又称余姚江,这条孕育了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河流曾经江水清澈,鱼肥蟹壮。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沿岸工厂把一个个排污管伸向了姚江,导致水质一度恶化。余姚江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与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着下游宁波市区居民的饮水安全。

为消除姚江两岸的工业污染,余姚通过关、停、转、迁等多种途径,整治重污染企业,尤其是对电镀、不锈钢酸洗企业,采取全部搬迁至姚北小曹娥工业功能区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的方案,从而彻底消除了重金属对姚江水体的影响,让“水清鱼跃”的和谐环境重现百里姚江。

姚江水环境治理是余姚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一个实践样板。5年来,市、镇、村三级全面建立以“河长”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实现1579条河道“河长制”全覆盖。集中开展“清三河”攻坚行动,制定“一河一策”方案,建立挂牌督办督查机制,实施水生态修复技术,共封堵排污口261个,清理垃圾29900多吨,累计完成治理长度130公里,全市76条“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部通过验收摘帽。

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113.7公里,以水系沟通、拓浚、生态护岸、景观绿化为主要内容,加快镇村水环境治理,共完成2个镇、15个村的水环境示范镇(村)建设。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8.3万吨/日,处理率达81%。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15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5%。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对陆埠、梁辉、四明湖水库等大中型水库进行水资源保护规划。建成陆埠、梁辉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姚江两岸1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污染区域的综合治理,关停畜禽养殖场157家,总共拆除畜禽场74830平方米。

绿色发展篇

十大行业绿色转身

作为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余姚享有“中国榨菜之乡”的美誉。然而,榨菜企业废水处理一直是余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2013年起,余姚积极开展榨菜加工行业整治,44家榨菜企业6家关停、38家完成整治,投资1.92亿元实施榨菜废水治理工程,令姚北河网面貌焕然一新。

榨菜行业整治是余姚推进十大行业专项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余姚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开展不锈钢熔炼、铅酸蓄电池、拉丝酸洗、印染、电镀行业、石棉制品、废塑料加工、线路板、化工、金属表面酸洗、再生金属铜熔炼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余姚全市已取缔或关停石棉制品企业181家,关停不锈钢熔炼企业45家,铜熔炼企业66家,粘土砖瓦窑7家,非法涉汞企业3家,淘汰废旧塑料加工、小冶炼等落后产能分别达到5500吨和16500吨,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行业和区域的板块治理。

与此同时,清洁空气和土壤行动也“马不停蹄”。近年来,余姚大力开展废气治理、“禁燃区”建设、行业提升、扬尘治理等行动,煤灰粉尘、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实施土壤污染调查、农业土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业土地流转风险评估、新建项目土壤环境监测、基本农田和“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措施,积极开展全市污染场地排查工作,在防范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加大固废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成果显著。

2015年是“十二五”减排的收官之年,余姚积极唱响“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部曲,狠抓集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淘汰、重点污染行业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减排工程实施。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已全面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

改革创新篇

创新再育生态之花

体制机制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动力源泉。2014年,余姚市在全国率先引入“政府企业伙伴关系”(PPP)模式,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全市204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整体打包建设、运营,走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不久之后,余姚每日将有8.6万吨农村污水被合理收集,服务面将覆盖80%以上农户,约65.67万居民免受污水侵扰。

PPP项目签约后,余姚市又积极探索治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并建立了依靠群众的动力机制。同时,严把质量关,着力打造放心工程,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标准、项目设计、工程招标和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等进行“五统一”,特别是原材料采购方面,从源头把控质量,扎实推进治理。通过召开设计评审现场会,让设计方案“模拟落地”,使设计更“贴民生、接地气”。技术专家、“民间监理”共同监工,农治办、住建、城投、排水公司等单位专业人员通力协作,对污水治理村实行“飞行检查”,让质量瑕疵“无处可逃”。

好模式生根,需用好制度来培育。余姚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将程序规范落到了实处。PPP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均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实行统一招标。同时,在项目评审、招标等方面开放“绿色通道”,提高治理项目前期准备效率。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镇、村两级工程监管人员进行事前培训、现场实践培训、结对帮扶培训,确保污水治理工程“管得好、用得久”。

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158个,投入资金13.2亿元,受益农户23.23万户……两年多来,余姚创新治理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省和宁波市的肯定。2015年,余姚市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国示范县,同时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市)。

“十三五”是余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姚江水环境治理、十大行业整治、PPP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5年来,结合自身实际,余姚积极推进了一系列生态整治亮点工程,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组合拳”。未来5年,余姚又将如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十三五’期间,余姚将生态治理重点放在‘一削减、一改善’。”余姚市生态办主任周成伟表示,“‘一削减’,是指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一改善’,是指大气、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在大气污染协同减排方面,要打造绿色空气。”未来5年,在大气污染治理策略上,余姚将锁定PM2.5这个治理重点。在能源、交通、工业、建设等四大领域,对一次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污染物实施协同减排。具体来说,要构建能源清洁化体系,构建电网、气网、油网三大能源网络,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形成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机动车低排放体系,采取停放地抽检、道路抽检以及固定式尾气遥感检测等方式,严格限行执法。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对新增产业,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重污染产业,控制和削减产能。开展“三尘”治理行动,督促抓好施工现场的环保管理,推广控制扬尘的新技术、新措施。

“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补给方面,要打造洁净水体。”水污染防治要抓两头,一头要保护饮用水源,另一头则要加快治理污染较重的水体,聚焦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等两个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提升河网水系水质,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布局,打通“断头河”,促进水体顺畅流动,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构筑工业转型升级新体系,以电镀、印染、化纤等行业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以工业治水倒逼工业转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升改造,出水水质达标率力争在90%以上。

5年生态文明建设数读

——2011年4月 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表彰活动在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举行,余姚市获“全球绿色城市”桂冠。

——2012年12月 余姚市通过浙江省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2013年12月 完成余姚市禁燃区建设,淘汰禁燃区范围内136家单位180台燃煤锅炉、煤气发生炉、锻打炉。

——2014年3月 总投资为1.92亿元的榨菜废水治理整体工程投入进水试运行,有效改善姚北河网水质。

——2014年8月 颁布《余姚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对改善余姚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

——2015年4月 余姚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余姚首创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协议》,标志着余姚市以PPP模式推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正式落地。

——2015年7月 颁布《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基层环境保护办公室全覆盖。